|
|||||
|
|||||
|
|||||
向天地學習 在「鍛煉營」中,「跑步」環節是鍛煉青少年的意志力,堅毅力,要他們克服怕辛苦的心,鍛煉他們的心靈。但「鍛煉營」,絕不是一個軍訓營,不是在體能上鍛煉青少年,也不是以體能活動來磨練他們的心。「鍛煉營」最重要的是開發青少年的「性情」,讓他們重新感受他們的心,他們的性情,感受天地的情,讓他們跳出自身的困局。當他們經過鍛煉,從前困擾他們的困局已變得可以超越,甚至是所謂困局已不再是困局。因為他們的心靈已打開,困局往往是心靈閉塞而生出的。他們的心通了,情通了,他們會找到內心更深的嚮往,更高遠的嚮往。 每次在跑步後,我也會讓青少年感受天地的情,讓他們向天地學習。 有一次,我讓他們看著眼前的樹。樹在天地之間,讓人看得見的是它的挺拔,它能不斷向上,向著光明生長,這是樹的高度發展。人也要如樹一樣,向上發奮,嚮往光明,向高處建立理想,使自己的生命有高度之發展。 樹在不斷嚮往光明長高的同時,是會前前後後,左左右右,上上下下伸展它的枝葉,不斷向四周開放自己,與周圍事物交流,這就是生命的廣度,人也要樹一樣,不斷開放自己,使自己與天地、與人間、與自己的情通起來。這是生命之廣度發展。 樹生長得那麼高、那麼壯大,是因為它那埋在地下,看不見的根不斷向下掘深,排除萬難,衝破層層障礙,不斷向下扎根。樹越高大,它的根扎得越深,這充分展示樹的生命力、意志力。這是生命強度之展示。 樹有高度、廣度、強度的層次發展,人也應該如樹一樣。人活在天地間,人應向天地、自然學習,這是做人的學問。
我帶著年青人向著樹立下宏願:樹有多高,天有多遠,我的志向就有多遠、有多高!山,你擋不著我,因為辛苦,我不怕!我們的吶喊聲響遍整個抱綠山莊,辛苦,我不怕!我要做一個不平凡的人。 我們的汗水見證著我們的決心!我們的淚水見證我們內心的熱切!我們向天地,以汗水相交的同伴說出我們的抱負。 |
|||||
![]() 「禮由心出」 貫穿第十三屆「鍛煉營」一個很重要的主題:「禮由心出」,這是「鍛煉營」之性情教育一個很重要的特式。 一般人,特別青少年常常感到禮、規則、秩序全是由老師、學校強加於他們的。甚至來到這個鍛煉營,就是營中的團長,把很多規矩強加諸他們身上的,對他們很多要求。但在這七天的鍛煉中,我們讓學生一天一天明白:「禮」不是外在於人自身的生命;「禮」不是外在於人自身的要求;「禮」是出於自己的心。 所以這個「禮」不是外在於我,而是由我的心而出,我要得到進步,我要得到突破,我就要懂得守「禮」,依著秩序、依著規矩而行。
人在天地間,人由有大地任我行之自由感覺!
所以說「禮由心出」,營中的學生漸漸懂得自覺,自覺自己是一個「人」:自覺自己是一個願意學習、願意進步、願意成長的人。最重要是他看到自己有心,這個心是源於自己很深很深的「性情」,「性情」是要經過開發與呼喚的。 「性情」如何才可得到開發?就是透過鍛煉、就是透過學習、透過深刻的反省。 如何才得到深刻的反省?這就需要有好的老師。 我們很感激這種「性情教育」的學問,讓人可以很深刻的反省自己,了解自己。這深刻的「性情教育」,是有一很深很深的根源,是源於孔子所講的「仁」,每一個人也是有「仁」。乃至講「為仁由己」,「我欲人,斯人至矣」,這種絕對道德主體的自由。乃至近代大儒唐君毅先生講「性情大義」,唐先生總結他一生人的哲學也是歸結於「性情」哲學,他把這觀念開出,再由他的學生,亦是業師霍韜晦教授把唐生這觀念化為教育、化為教化。 我在「抱綠山莊」對營中的青少年說,他們是極幸運。因為如果不是「抱綠山莊」的創辦人,他們的師公,亦即是團長、副團長,助教們的老師,如果我們不是得到師公的教導,讓我們先明白什麼是生命,先了解什麼是「性情教育」,我們是不懂得如何開發他們之性情。因為有業師霍韜晦教授在他獨創之「喜耀生命」課程,我們的生命才會成長,我們才能把青少年的「性情」開發出來,才可以呼喚他們的志氣,才可以跟他們講一個很深刻的道理,就是:「禮由心出」。 |
|||||
![]() 向聖人學 「鍛煉營」有室內及室外的各種鍛煉活動。室內活動包括「經典誦讀」,如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章句;背誦〈正氣歌〉、〈滿江紅〉等激發人心的詩詞。每次帶領青少年背誦經典之前,我們先向他們講解偉人如孔子、顏淵、孟子、文天祥、岳飛的故事,講述這些偉人是如何立志、如何克苦、如何努力、如何修養自己,如何與父母、師長、朋友相處,令自己成為有情、有義、有志、有承擔力、有創造力的歷史偉人。再者,更會向青少年講述歷史偉人在何境況會講出、寫出永垂千古的說話、文章,引導青少年深入了解歷史偉人是如何一步、一步實踐自己之志向,如何堅守自己的承諾,把理想落實。 我會跟年青人講古今中外,人類歷史中的偉人。偉人之成為偉人,值得我們稱頌他們、禮敬他們,就是因為他們是人,跟我們一樣是有一種動物性。即是他們跟我們一樣,如動物般需要吃、需要排泄、需要睡眠。在這些地方,沒有賢愚之分、沒有尊卑之別、沒有上下之異,這就是動物式的生活。 在動物式的生活中,只有機械性。你是無法拒絕的,當你餓的時候,你就要吃;你倦的時候就要睡;當需要排泄時,就要去排泄。這就是一種機械性、重覆性,在這地方,人是沒自由可講的。 這樣你可看到,人之為人,人的莊嚴,一定不可立足在這種動物性。中國人很早就看到這一點,所以孟子講「人禽之辨」,講出人與禽獸的分別只是「幾希」,只是在一很極微小、極微小的地方,這個微小就在於人的心。而人的心會有「惻隱之心」、「羞惡之心」、「辭讓之心」、「是非之心」。 當人看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,人應當學。我就是讓青少年有自覺,然後去學,學什麼,就是學歷史上的偉人,學他們如何過關,他們不是依賴外在力量、不是憑感覺做事,不只停留在動物性的層次。一般人總是在動物性的地方駐足,總是在動物性上縱慾、總是在動物性上狂歡。 但人的精彩、人的莊嚴,正是人自覺自己是有精神的。人的精神世界、心靈世界是有一絕對的自由,在這人就可以講理想、講信念,人可以步向光明。我們教青少年向偉人學習,正是在這地方,就是偉人既有他的動物性,亦有他的精神性,人能成為偉人就是他不甘於困在動物性當中。所以孔子教顏回:「克己服禮」,人一切的慾望也是要好好去克制它、管控它。青少年要學管理好自己! 我教青少年,如果他要學偉人,就要好好管理他自己,就要自律。自律的人就懂得怎樣坐、怎樣站立,怎樣去生活,這一切都是有學問的! 我常強調:人當自覺、人當懂得學,人當向偉大的人物學習。學習偉人如何超越他們的動物性,學習他們如何運用個人自由,過著有精神的生活! 「鍛煉營」跟其他的培訓營很不一樣,就是我們強調「學」、強調「性情教育」、強調「鍛煉」,人要懂得向聖賢學習,這個肯「學」的心是可以把人完全扭轉過來,讓人開拓自己生命空間,人貴乎學! 人之可貴在於人可以運用自己的自由,去創造我們的生命。 所以在營中,我向青少年強調:人要做一個「人」,一個頂天立地的「人」,這裡有無限的莊嚴。這莊嚴在於人可以自覺看到自己不足,自己的障礙,會向自己發問:在人生中,為何別人可以成長自己、突破自己、超越自己,自己卻不可以,這一念的反省,人就會明白問題不在外,而在自己裡面。 當別人可以一而再,再而三衝破難關;自己卻被眼前的難關、障礙、困難阻礙著自己,令自己無法向上、向前,這就知難關不在外,而在內。
在「鍛煉營」的第五天,我們會帶他們到肇慶的「包公祠」禮敬聖賢:包拯、岳飛、文天祥,讓他們感受歷史偉人的人格修養,並在聖賢面前念誦偉人所寫下的詩詞如〈丹心明志〉、〈滿江紅〉、〈過零丁洋〉,讓他們更進一步感受聖賢的心志與抱負。我們更鼓勵青少年在聖賢面前立志,並讓他們透過擊鼓來堅定所立之志。青少年從中得到很多啟發,甚至非常感動。我們對青少年之教導方法,令包公祠中的員工亦為之動容,每次我們到包公祠,他們也會以敬重的態度來接待我們。 |
|||||
![]() 「築路」 除了跑步鍛煉,我們還會帶領青少年「築路」。 經過我們幾天的教導後,青少年明白:路本來就是沒有的;路是人開創出來的;一個怎樣的人,就開一條怎樣的路,心靈廣隍漱H就會開一條康莊大道,心靈狹小的只能開出一條狹窄的小路;歷代先賢用自己的生命,在歷史上為後人開出一條康莊大道。 「築路」的活動中,我們會先教青少年如何用工具除雜草、翻土。然後,我們會與他們一同築路。「築路」是非常辛苦的,汗水是會不斷流的、手是會倦的,腰是會酸的,磨擦多了手皮是會出水泡的....但青少年在當中是享受這一切一切,因他們明白一切偉人都不是天生的,是要通過努力學習、通過鍛煉而來的,他們感受著自己想好的心、不怕艱難,勇於行動的心。古人為他們開路,他們亦要為自己、為後人開路。不論他們開出的路是?還是狹窄,但他們走在路上時,他們也顯出感動、喜悅,甚至有人是眼中閃爍著淚光。「築路」的鍛煉,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「創造心」、「開創心」、「不怕難的心」,亦讓他們生出信念:日後若遇到困難,走到絕境,只要拿出勇氣,努力行動,就可以為自己開創光明前路。 |
|||||
「性情開發班」 我們每日會有「性情開發班」,過程中我們會唱由業師霍教授作詞的性情之歌如《永遠都是愛》、《成長的路》、《你要感謝誰》等,引導青少年放鬆自己,打開他們的心,讓他們好好感受父母是如何愛他們,天地是如何有情,人間的愛是如何偉大,人是如何可以克服困難,不斷成長自己。其實,對小孩子來說,經典的誦讀吸引他們的主要是節奏感和音樂感,他們對背後的義理都不甚了了,甚至全不明白;從這方面講,性情之歌把經典的義理化為音樂,讓孩子直接感受情的世界、道理的世界,往往具極佳的效果。 每次「性情開發班」都有主題。例如,我們會和青少年分享他們對父母之感受與看法。現代的青少年,大多是非常自我、非常封閉、非常任性。他們不愛聽父母的話,不接受父母的管束,他們甚至與父母對著幹,父母往東走,他們往西走。更嚴重的是他們與父母為敵,視父母為仇人。 在「性情開發班」的環節中,我們教青少年要「放下自我,看到別人」。「放下自我,看到別人」,是業師霍先生常言的一句話。然而,「放下自我」是甚麼意思?「看到別人」又是甚麼意思?我們教青少年「放下自我」,是先讓他們參加活動、參與鍛煉,然後協助他們回頭看自己的表現、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表達方式、自己與別人交往之模式。在這反思的過程中,青少年看到自己的不足、局限,乃至障礙:封閉、怕辛苦、逃避、勇氣不足、容易發脾氣、不擅於表達自己、計較、衝動等。很多時,他們會先生起不接受、否定,甚至憤怒、沮喪等等的情緒,我們幫助他們體會,他們是有一想自己想好的心、想自己想進步的心,首先他們要承認自己的不足、接受自己的不足、面對自己的不足。我們耐心教導他們如何一步步去面對自己的局限與障礙,放下「自我」的假象,他們的心漸漸鬆開、不再抗拒,願意接受導師的教導,態度變得積極,行動力增強,不畏困難,不怕辛苦,精神得到提升。 在「看到別人」方面,我們本著「性情教育」的理念來教青少年開放自己,感受父母的愛,主動回報父母的愛。不少青少年會坦誠與我們分享,他們父母關係不好,會爭吵,甚至已分開。我們開導他們,教他們明白大人亦有自己的局限,父母能夠做的,他們已經做了。所以他們不要跟父母計較。在接受我們的「性情教育」後,很多青少年都能夠反省自己過去對父母的不是之處,願意改變對父母之看法,不再以審判官之目光來看父母之行為,表示願意接受父母之教導,甚至承諾回家後要主動替父母做家務。 除了讓青少年感受父母愛他們的心,我們在「性情開發班」,亦會引導青少年深入反省他們到底關心誰人,會以何種具體行動來表達他們對別人的關心。不少青少年都是非常有「性情」的,他們除關心父母之外,還會關心祖父母、弟妹乃至同學。此外,我們在「性情開發班」,亦會引導青少年深入反省他們想做一個怎樣的人,要做甚麼及不做甚麼,來令心志落實。經過鍛煉,青少年都是想自己努力讀書、做人認真、不再懶惰,他們大多承諾要回家後多鍛煉和「減少上網打機」。 大部分青少年是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,在我們引導下,更懂得感激父母,因而要求自己做好,仿傚偉人,立下志向,做一個用功讀書、認真、有作為的人。 「鍛煉營」最後三天的「親親營」,很多父母看到我們這樣教導青少年,他們自己也會很感動,同時很多本來對父母有很深怨憤的青少年,在營中已能從怨憤之情走出來,能與父母和好。 |
|||||
|
|||||
![]() |
|||||
第十三屆「明日領袖鍛煉營」與霍韜晦教授合照 版權聲明:轉載陳可勇博士官方網站文章,請保留作者姓名及出處,否則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。 |
|||||